恒星在形成的过程中会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可以被观测到的动力学现象,如外向流(outflow),分子气泡(molecular bubble)等。恒星形成反馈是分子云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这对星际介质的演化至关重要。
近日,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使用IRAM 30米和JCMT望远镜对金牛座分子云展开一氧化碳观测,结合FCRAO望远镜对金牛座的大尺度一氧化碳巡天数据,发现了一个新的分子气泡,其中心有一个外向流。盖亚(Gaia)卫星的最新数据表明,这一个恒星形成反馈结构可能来源于一对金牛座T型双星(T Tauri binary)。该团队利用射电数据对其物理参量进行估计,结合红外、光学的多波段数据分析这一特殊动力学结构,并研究其对周围星际介质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前的巡天结果中,仅报道过一例类似的分子气泡与外向流共存的结构,在猎户座A(Orion A)。
对这一特殊结构的发现,证明了分子气泡和外向流的共同起源,也证明了恒星形成时星风的重要性。即使是低质量的恒星,其动力学结构也能对分子云的能量注入产生重要影响。这项工作是对低质量恒星反馈系统性研究的一部分。此前,本团队发表了金牛座中外向流和分子气泡的大样本巡天,结果表明其能量注入能够维持分子云中湍流的耗散。本团队还提出分子云中气泡的探测率方程,研究发现近邻恒星形成区内对分子气泡的探测在能量上是完备的。在这一领域,本团队还将继续深入研究,并致力于更加深刻地理解恒星形成反馈,与它们对星际介质所产生的更深远的影响。
该项研究工作于2023年2月7日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这一分子气泡是由国家天文台研究生段言首次在JCMT望远镜的一氧化碳数据中发现的。段言与李菂研究员使用IRAM 30米单天线望远镜对这一结构进行了更高分辨率的后续观测。美国的Paul F. Goldsmith教授和法国的Laurent Pagani教授对恒星形成反馈的物理参量估计和驱动源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Laurent Pagani教授还证认这个分子气泡在红外波段显示出“核闪(coreshine)”发射,它标志着缺乏紫外和光学照明的分子云的内部致密区域。
文章链接: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ca805。
背景图为Spitzer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