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图片新闻
  • 国家天文台召开领导体制改革和领导班子个别调整宣布会
    12月15日,国家天文台召开领导体制改革和领导班子个别调整宣布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常进院士,副秘书长、人事局局长孙晓明,人事局副局长蔡宏志出席会议。台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支部(总支)书记、科研和管理骨干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蔡宏志主持。孙晓明宣布了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国家天文台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决定,宣读了关于刘继峰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刘继峰同志任国家天文台台长(试用期一年)、党委副书记,常进同志不再担任国家天文台台长职务,汪洪岩同志不再担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职务。孙晓明要求,国家天文台领导班子及全体干部职工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领导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尽快做好建章立制工作,为领导体制改革夯实制度基础;准确把握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行政负责的作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新体制的作用,为抢占天文科技制高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刘继峰在发言中感谢院党组、台领导班子和全台干部职工的信任和支持,表示坚决服从院党组的决定和安排,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履职能力,抓住机遇、聚焦重点,尽职尽责、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全台科学家和师生员工做好服务,推动国家天文台践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使命职责,抢占科技制高点,为国家天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作出应有的贡献。汪洪岩代表台领导班子台党委发言,感谢院党组、人事局、院机关各部门等对国家天文台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常进同志三年来为国家天文台改革创新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祝贺刘继峰同志接过台长的接力棒。汪洪岩表示,台党委将认真贯彻落实院党组要求和院机关相关工作部署,准确把握领导体制改革的核心要素,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职责使命,以抢占天文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为国家天文台全面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加快实现天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坚强保证。常进在讲话中感谢台领导班子成员和院士专家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全台干部职工的坚守和付出,让国家天文台迎来黄金发展机遇。结合院党组工作部署,常进希望新一届领导班子继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希望广大干部职工在台党委领导下,紧紧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这一核心任务,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和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创新贡献。
    2023-12-17
  • 中国天眼纳赫兹引力波探测研究成果入选《科学》杂志202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2023年12月14日,《科学》杂志评选的202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揭晓。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breakthrough-of-the-year-2023#section_breakthroughThe din of giant black hole mergers overheard“人类听到巨大黑洞并合的喧嚣”(The din of giant black hole mergers overheard)入选,成果为发现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相互缠绕运动所产生的纳赫兹引力波信号的证据。“突破”引用、提及国际相关团队的工作和发布情况(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long-sought-hum-of-gravitational-waves-from-giant-black-holes-heard-for-first-time),引文中阐述了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hinese  PTA)的成果发布,以及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贡献和优势。
    2023-12-15
  • 威海璇玑巡天望远镜观测启动并完成首光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威海举办了璇玑巡天望远镜观测启动研讨会。会议由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主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院士通过视频致辞,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汪洪岩出席并致欢迎辞,威海市文登区委副书记、区长单浩仁出席并致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汲培文,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王辉副处长,国家天文台赵刚院士、严俊研究员,山东大学原副校长韩圣浩教授,青岛理工大学金祖权副校长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文登区葛家镇政府、北京天文馆、商业航天公司等有关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以及来自其他单位的代表共50余人。威海小行星观测站(以下简称威海观测站)作为我国首个小行星观测站,部署了2.5米口径和1.2米口径两台技术指标先进的大视场光学望远镜,用于开展近地小行星和空间碎片监测,还可用于时域天文观测,是我国天文界又一个重要基础设施。威海观测站的建成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进步,助力国际合作与交流,也将成为天文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新平台。威海观测站2.5米口径望远镜命名为天璇望远镜,1.2米口径望远镜命名为天玑望远镜。会议现场展示了两台望远镜观测的首光图像,观测到暗弱近地小行星等空间物体,表明望远镜性能良好。国家天文台刘静研究员介绍了威海观测站璇玑巡天望远镜建设进展和未来设想。与会代表对威海观测站落成和璇玑巡天望远镜首光发布表示热烈祝贺,就两台大口径望远镜未来观测和科研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的具体建议。为充分发挥威海观测站两台望远镜的效能,开展天文和空间科学领域前沿性、交叉性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宣布成立圣经山实验室。聘请赵刚院士和韩圣浩教授为实验室联合主任,严俊为两位主任颁发了聘书。为了发扬突击队敢于创新、勇于担当、不怕吃苦的顽强作风,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高质量按时完成任务,国家天文台决定成立星巡STAR-X技术创新突击队,刘继峰副台长为突击队授旗。天璇望远镜(上)和天玑望远镜(下)首光图像与代表合影与会代表参观天璇望远镜璇玑巡天望远镜全景
    2023-11-28
  • LAMOST DR9数据集对全世界发布
    按照国际天文界惯例及《LAMOST光谱巡天数据政策》,9月28日,包含LAMOST先导巡天及正式巡天前九年的光谱数据——LAMOST DR9(v2.0版本)数据集对全世界公开发布,供全球天文学家使用。 DR9数据集获取于2011年10月-2021年6月,包含了常规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和中分辨率光谱数据两部分。DR9数据集(v2.0版本)共包括1945万条光谱和861万组的恒星光谱参数星表。LAMOST继续保持发布光谱数和恒星参数星表总数国际第一的地位。    为便于数据共享,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LAMOST 科学数据提供归档、管理及发布等全方位的数据服务,并为LAMOST DR9数据集(v2.0版本)的公开发布搭建了专门的下载平台,科学用户可登录国际发布网站(http://www.lamost.org/dr9)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LAMOST数据的国际发布为助力全球天文学家基于LAMOST数据获取更多高质量的科学成果提供更大范围的数据支持,这将进一步提升LAMOST的国际影响力。 左图:LAMOST先导巡天和低分辨率正式巡天前九年天区覆盖图;右图:LAMOST中分辨率测试观测和中分辨率正式巡天前三年天区覆盖图。
    2023-09-28
  • 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辐射新形态——矮脉冲族群
    北京时间8月18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韩金林研究员领导的王绶琯巡天突击队的新成果,该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成功探测并解析了一批脉冲星B2111 + 46磁层中零星雨滴般的微弱矮脉冲辐射。这种矮脉冲辐射族群是国际上其他射电望远镜难以观测的脉冲星辐射新形态,揭示了脉冲星辐射濒临熄灭时其磁层结构基本不变的物理事实。脉冲消零的可能物理原因包括磁层结构和辐射区的变化、脉冲星感应电势不足导致放电火花和正负电子对的级联过程不能发生、或其他磁层一些区域产生了等离子体淹没了脉冲星的感应电场区域等。
      北京时间8月18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韩金林研究员领导的王绶琯巡天突击队的新成果,该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成功探测并解析了一批脉冲星B2111+46磁层中零星雨滴般的微弱矮脉冲辐射,这种矮脉冲辐射族群是国际上其他射电望远镜难以观测的脉冲星辐射新形态,揭示了脉冲星辐射濒临熄灭时其磁层结构基本不变的物理事实。 
      脉冲星旋转时一般会周期性地辐射出射电信号。然而,一些脉冲星经常会在某些周期中辐射完全熄灭,此现象被称为“脉冲消零”。脉冲消零的可能物理原因包括磁层结构和辐射区的变化、脉冲星感应电势不足导致放电火花和正负电子对的级联过程不能发生、或其他磁层一些区域产生了等离子体淹没了脉冲星的感应电场区域等。由于脉冲星辐射熄灭后,完全没有辐射,磁层结构和物理特征很难被探测,因此“脉冲消零”产生的物理机制一直难以确定。 
      该团队在利用FAST进行脉冲星搜寻时通过仔细处理数据发现一颗已知脉冲星B2111+46在原本以为的“脉冲消零”状态下仍然有零星暗弱且宽度很窄的脉冲,这样的脉冲被命名为矮脉冲。之后针对这颗星进行了2小时的验证观测,获取了一百多个矮脉冲,他们在脉冲强度和宽度的分布上与正常脉冲明显区隔,构成为一个独立的辐射族群。因为FAST超高灵敏度,对矮脉冲的精确偏振测量结果表明,与正常脉冲相比,矮脉冲辐射区域的磁层结构基本没有改变,但矮脉冲中更容易在高频波段流量变的很强。精细测量单粒子滴辐射的反转辐射谱在过去的天文观测中相当罕见。 
      脉冲星B2111+46相对比较年老,已经位于脉冲星的“死亡谷”,因此“脉冲消零”很可能是由于年老脉冲星感应电势和粒子加速能量不足引起的辐射不稳定。脉冲星正常脉冲是在稳定加速大量带电粒子、产生大量“雷暴”粒子滴所辐射出来的,而矮脉冲则是由这颗濒临死亡脉冲星在脆弱不稳定状态下形成的一个或少数几个粒子滴所产生的。 
      该团队也在其他几颗脉冲星的“脉冲消零”状态中也检测到了少量矮脉冲,这种极弱辐射模式的新状态,只有用类似FAST极灵敏的望远镜才能探测到。 
      此次矮脉冲族群的发现为研究脉冲星辐射难题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窗口,对揭示脉冲星磁层物理及其极端等离子体环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3-02056-z。 
       
      图1:FAST以超高的灵敏度解构脉冲星B2111+46每个周期的辐射,其中第237号脉冲是一个特别的矮脉冲。 
       
      图2:脉冲星B2111+46的矮脉冲在脉冲宽度和辐射能量方面与正常脉冲明显区隔,成为脉冲星辐射的新形态。 
      
    2023-08-18
  • 天问一号研究发现火星冰期结束伴随火星全球风场和气候改变
    北京时间7月6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天问一号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祝融号着陆区发现火星古风场改变的沉积层序的证据,证实风沙活动记录了火星古环境随火星自转轴和冰川期的变化。风沙作用作为火星晚亚马孙纪以来最主要的地质营力,塑造了火星表面广泛分布的风沙地貌,沉积、记录了火星演化晚期和近代气候环境特征和气候变化过程。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郭正堂团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布朗大学和天问一号任务工程团队,瞄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丰富的风沙地貌。
      北京时间7月6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天问一号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祝融号着陆区发现火星古风场改变的沉积层序的证据,证实风沙活动记录了火星古环境随火星自转轴和冰川期的变化。 
      在太阳系的行星中,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火星的现状和演化历程,被认为可能代表着“地球的未来”,针对火星气候演化的探测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关注。风沙作用作为火星晚亚马孙纪以来最主要的地质营力,塑造了火星表面广泛分布的风沙地貌,沉积、记录了火星演化晚期和近代气候环境特征和气候变化过程。但由于缺乏就位、近距离详细系统的科学观测,我们对火星风沙活动过程和记录的古气候知之甚少。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郭正堂团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布朗大学和天问一号任务工程团队,瞄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丰富的风沙地貌,利用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火星车导航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表面成分分析仪、气象测量仪等开展了高分辨率遥感和近距离就位的联合探测,提取了沙丘形态、表面结构、物质成分等信息,分析了其指示风向和发育年龄,发现了着陆区风场发生显著变化的层序证据,并与火星中高纬度分布的冰尘覆盖层记录有很好的一致性,揭示了祝融号着陆区可能经历了以风向变化为标志的两个主要气候阶段,风向从东北到西北发生了近70度的变化,风沙堆积从新月形亮沙丘转变为纵向暗沙垄。这一气候的转变,发生在距今约40万年前的火星末次冰期结束时,可能是由于自转轴倾角的变化,火星从中低纬度到极地地区,发生了一次“冰期-间冰期”的全球性气候转变。该项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火星古气候历史的理解,不仅为火星古气候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火星全球气候模拟提供了重要约束,甚至可能为地球未来的气候演化方向提供借鉴。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206-1。  
       
      祝融号着陆区沙丘探测和沙丘形成模式 
      
    2023-07-07
  • 我国天文学家提出同时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质的新方法
    北京时间2023年7月7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 ( Nature Astronom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东北大学合作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这项理论研究提出,利用宇宙黎明时期21厘米森林信号的一维功率谱测量,未来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 SKA )将能够同时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质的性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徐怡冬副研究员、陈学雷研究员和东北大学张鑫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东北大学博士生邵悦为论文第一作者。?宇宙中第一代星系是如何形成的?中性氢的21厘米谱线为宇宙黎明与第一代星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探测手段,利用21厘米谱线探测宇宙黎明与再电离也是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 SKA )最重要的科学目标之一。
      北京时间2023年7月7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东北大学合作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这项理论研究提出,利用宇宙黎明时期21厘米森林信号的一维功率谱测量,未来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将能够同时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质的性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徐怡冬副研究员、陈学雷研究员和东北大学张鑫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宇宙中第一代星系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如何照亮黑暗时代并迎来宇宙黎明?宇宙早期的星系际介质是如何被第一代星系电离并加热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天文学领域致力于解答的重大科学难题。中性氢的21厘米谱线为宇宙黎明与第一代星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探测手段,利用21厘米谱线探测宇宙黎明与再电离也是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最重要的科学目标之一。 
      中性氢的21厘米信号有多种观测模式。常见的观测模式是以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为背景源的21厘米信号测量。同时,宇宙早期各种结构及其周围的氢原子气体会在高红移射电点源的光谱上产生密集的21厘米吸收线,这些吸收线丛被形象地称为21厘米森林(图 1)。由于信号微弱,且依赖于宇宙黎明时期的射电亮源的获取,多年来21厘米森林探测面临极大挑战。另一方面,21厘米森林信号同时受到第一代星系加热效应和暗物质性质的影响,观测上很难区分这两种效应,使得21厘米森林探测在提出以来的二十多年中,难以实际用于限制第一代星系的热效应或暗物质的性质。 
      此项工作深入研究了过去鲜有论及的21厘米森林探针,并提出了一种原创性的统计测量方案,使之不仅能够限制宇宙第一代星系的性质,还可以同时测量暗物质粒子的质量。 
      图1. 21厘米森林信号示意图(左图)和模拟得到的不同加热率(fX)下的宇宙黎明21厘米森林信号。 
      近年来,已有一批高红移射电噪的类星体被发现,而且SKA望远镜也已进入工程建设阶段,开展21厘米森林观测已迫在眉睫。“我们意识到由温暗物质效应和加热效应引起的信号变化,在光谱上的尺度分布特征不同,因此通过一维功率谱分析,将可以从统计上提取关键特征以区分这两种效应。”徐怡冬介绍说,“而且,如果对同一段光谱的两次测量做互相关,将能够显著压低噪声,从而提高信噪比。这对21厘米森林这种弱信号的提取是非常关键的。” 
      模拟结果显示,一维交叉功率谱测量显著提高了观测的灵敏度,同时,一维功率谱的幅度和形状特征使得信号的尺度依赖性被显现出来(图 2)。这使得21厘米森林变得切实可行,且能够同时测量暗物质粒子质量和宇宙黎明时期的热历史。因此,21厘米森林的一维功率谱确实可以成为一箭双雕的宇宙学探针,为揭开暗物质和第一代星系之谜提供了一种极有前景的新途径。 
      图2. 模拟得到的21厘米森林一维功率谱。左图为冷暗物质模型下,宇宙黎明不同加热率的21厘米森林功率谱信号;右图为未加热的星系际介质中,不同暗物质粒子质量下的21厘米森林功率谱。点线和虚线分别为一期和二期SKA低频阵列的热噪声水平,误差棒为SKA二期低频阵列的测量误差。功率谱的形状和幅度将能用于区分温暗物质和加热效应。 
      徐怡冬和张鑫应邀为《自然·天文》专门撰写了介绍性短文。国际著名专家、加拿大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的Katherine Mack教授在《自然·天文》评论道:“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有趣的方法,利用21厘米森林功率谱同时限制两种现象:宇宙X射线对星系际介质的加热以及温暗物质的可能效应。虽然以前的研究已经检查了21厘米森林作为星系际介质探针的可能性,但将温暗物质效应作为一个独立信号包含进来则为未来的观测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目标。” 
      《自然·天文》的编辑团队也针对这项研究发表了评论:“我们宇宙的最远处总是极为神秘,由于被尘埃、吸收光的原子和中间介质中的气体阻挡而很难直接观测。这项研究将吸收转化为一种优势,利用它打破了其他方法所遭遇的不同效应的简并,并可用于阐明早期宇宙的结构形成。” 
      这一突破性方法的发展对于解开暗物质和宇宙早期天体形成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推动我们对暗物质的理解,揭示宇宙结构形成及演化的过程。通过更深入的观测和分析,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获得关于暗物质性质和早期星系形成的更多见解,进一步拓展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该项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3-02024-7。 
      
    2023-07-07
  • 国家天文台举办庆祝建党102周年大会暨主题教育工作推进会
    6月29日下午,国家天文台隆重举行庆祝建党102周年大会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推进会。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国科学院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光荣在党50年”党员颁授了纪念章,表彰了“两优一先”先进典型,为新成立的科技攻关突击队授旗,党委书记汪洪岩同志、纪委书记欧云同志分别为大家讲了主题教育专题党课,系统梳理了主题教育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6月29日下午,国家天文台隆重举行庆祝建党102周年大会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推进会。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国科学院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光荣在党50年”党员颁授了纪念章,表彰了“两优一先”先进典型,为新成立的科技攻关突击队授旗,党委书记汪洪岩同志、纪委书记欧云同志分别为大家讲了主题教育专题党课,系统梳理了主题教育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院士,中国科学院主题教育第九巡回指导组组长李志毅,台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台务委员、总工程师,“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代表,台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台工会、团委、妇委会委员,各党支部书记及委员,各分工会主席及委员,学生党员代表,新党员代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入党积极分子代表等120余人在主会场参加了会议,台属各党支部组织全台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离退休干部、学生在线参加了大会。会议由副台长、党委委员刘继峰同志主持。 
      会议现场
      会上,新党员进行了入党宣誓,全体党员在新党员领誓下重温了入党誓词。台长常进院士为老党员代表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新党员代表向老党员敬献了鲜花,大家用掌声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 
      常进台长为老党员代表颁发纪念章
      大会对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和中国科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对获得国家天文台2022-2023年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颁奖现场
      大会还举办了科技攻关突击队授旗仪式,台长常进院士为“空间站巡天空间望远镜巡天模块科技攻关突击队”和“EP星海先锋科技攻关突击队”授旗,两个突击队负责人和党组织负责人共同接受授旗。  
      授旗环节
      党委书记汪洪岩作了题为《深入学习全院党建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国家天文台主题教育工作》的专题党课报告,带领与会人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全面详细传达全院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和侯建国院长专题党课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对院党组新时期、新战略、新要求进行了宣贯诠释,通报了国家天文台主题教育、干部队伍教育整顿、领导班子调查研究等工作进展情况,分析了国家天文台科技创新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改进思路、措施和重点。汪洪岩表示,希望全台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主动肩负起新的使命和重任,为加快实现高水平天文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     
      汪洪岩书记作党课报告
      纪委书记欧云作了题为《廉洁从业警示教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专题党课报告,通过10个典型案例对全台职工进行警示教育,结合对警示教育、风险防控领域的调查研究情况,全面领学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关要求,特别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重点是做好监督,基础是完善制度体系,长远是培育廉洁文化”,希望全台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为国家天文台科技创新、改革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欧云书记作党课报告
      
    2023-07-01
  • 中国天眼FAST纳赫兹引力波搜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 CPTA )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 ,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表明我国纳赫兹引力波研究与国际同步达到领先水平。国家天文台还将积极推进FAST扩展和升级,基于脉冲星测时阵列方法,实现纳赫兹引力波事件的常规观测,从而建成纳赫兹引力波天文台,并开启更高灵敏度和更高分辨率的低频射电观测研究新纪元,将我国加快建设成为引力波天文和射电天文的强国。未来,这些区域性合作将推进国际脉冲星测时阵列合作,期待脉冲星测时阵列将很快为人类探索宇宙打开纳赫兹引力波观测新窗口。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PTA)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表明我国纳赫兹引力波研究与国际同步达到领先水平。相关论文在我国天文学术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学研究(RAA)》在线发表。 
      纳赫兹引力波是引力波的一种,而引力波是由加速运动的有质量物体扰动周围的时空而产生时空的涟漪。对频率低至纳赫兹的引力波进行探测,将有助于天文学家理解宇宙结构的起源,探测宇宙中最大质量的天体即超大质量黑洞的增长、演化及并合过程;也有助于物理学家洞察时空的基本物理原理。 
      在此次研究中,CPTA团队利用FAST对57颗毫秒脉冲星进行了长期系统性监测,并将这些毫秒脉冲星组成了银河系尺度大小的引力波探测器来搜寻纳赫兹引力波。该团队基于独立开发的软件,对 FAST收集的时间跨度3年5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在4.6西格玛置信度水平(误报率小于五十万分之一)上发现了具有纳赫兹引力波特征的四极相关信号的证据。 
      引力波信号极其微弱,却是探测宇宙中不发光物质的直接手段,探测引力波并且开辟引力波观测宇宙的新窗口是天文学家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20世纪70-80年代,引力波的存在通过观测脉冲双星系统的轨道变化得以间接证实,并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6年,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简称LIGO)宣布在百赫兹频段探测到恒星级质量双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并因此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更大质量的天体产生的引力波频率更低。例如,宇宙中质量最大的天体,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双黑洞系统(亿到千亿倍太阳质量)系统绕转产生的引力波主要集中在纳赫兹频段,相应的信号时标为年到几十年。在这个频段内,还有宇宙早期原初引力波残存至今的部分和宇宙弦等奇异对象产生的引力波。 
      开辟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宇宙的新窗口对于理解超大质量黑洞、星系并合历史、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纳赫兹引力波由于频率极低、周期长达数年,其波长可达数光年,对它的探测十分具有挑战性。利用大型射电望远镜对一批自转极其规律的毫秒脉冲星进行长期测时观测,是纳赫兹引力波目前已知的唯一探测手段。发现纳赫兹引力波是国际物理和天文领域竞赛的焦点之一。国际上,美国NANOGrav、欧洲EPTA、澳大利亚PPTA,利用各自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已分别开展了长达20年的纳赫兹引力波搜寻。近几年,印度脉冲星测时阵列(InPTA)和南非脉冲星测时阵列(SAPTA)也加入了这一激烈的竞争。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PTA)于2019年开始依托FAST进行纳赫兹引力波探测。 
      脉冲星测时阵探测纳赫兹引力波的灵敏度强烈依赖于观测时间跨度——即灵敏度随着观测时间跨度的增长而迅速增加。CPTA研究团队面对观测时间跨度远短于美、欧、澳三个国际团队的不利局面,充分利用FAST灵敏度高、可监测脉冲星数目多、测量精度更高的优势,长期系统地监测了一大批毫秒脉冲星,自主开发独立数据分析软件,以数据精度、脉冲星数量和数据处理算法上的优势弥补了时间跨度上的差距,使我国纳赫兹引力波探测灵敏度很快达到了与美、欧、澳相当的水平,从而同时实现此次重大科学突破。不过,受限于当前观测数据较短的时间跨度,CPTA团队暂时无法确定纳赫兹波段引力波的主要物理来源,但这将随着后续观测数据时间跨度的增加而解决。由于CPTA现有数据时间跨度较短,所以数据时间跨度增长带来的效果会更明显,例如,如果数据时间跨度再增长3年5个月,CPTA的数据时间跨度将翻倍,而其他国际团队仅增长不到20%。 
      我国最早在2002年开展了初步的脉冲星测时阵前期调研。2016年6月,中国科学院对纳赫兹引力波探测研究进行了前瞻、战略和系统布局, 部署了“多波段引力波宇宙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联合国内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广州大学等多家相关单位组建了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为利用FAST探测纳赫兹引力波开展科学和技术预研。2019年6月成立FAST科学委员会,进一步凝练原创突破目标,整合全国最优秀青年科技力量,依托FAST组织开展体系化、建制化科研攻关,通过遴选评议设立了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优先和重大项目、提供观测时间,加快开展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协同攻关。由于观测数据积累的时间跨度对探测纳赫兹引力波非常重要,为尽早开始积累观测数据,2019年9月,FAST还处于调试阶段,CPTA团队就联合FAST调试工作组开始试观测,尽可能早地为探测纳赫兹引力波积累观测数据。此外,2020年科技部通过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专项部署了“脉冲星测时和检验引力理论”科研任务,利用FAST等国内射电望远镜组成望远镜阵列,开展阵列望远镜脉冲星测时和纳赫兹引力波探测的预先研究。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过FAST专项重点群部署了“基于FAST的脉冲星前沿物理问题研究”,开展脉冲星物理特性和测时噪声研究,进一步提高脉冲星测时精度。 
      后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充分发挥FAST脉冲星测时精度国际领先优势,加快纳赫兹引力波探测科研攻关,积累更长期的观测数据,逐步发表更高精度的探测结果,彻底打开人类利用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宇宙的新窗口。国家天文台还将积极推进FAST扩展和升级,基于脉冲星测时阵列方法,实现纳赫兹引力波事件的常规观测,从而建成纳赫兹引力波天文台,并开启更高灵敏度和更高分辨率的低频射电观测研究新纪元,将我国加快建设成为引力波天文和射电天文的强国。 
      国际上,其他脉冲星测时阵列合作组,包括欧洲EPTA-印度InPTA、北美NANOGRAV和澳大利亚PPTA也将和国家天文台同一天宣布相类似的结果。NANOGRAV、EPTA-InPTA、PPTA数据积累时间为15~25年,CPTA为3年5个月;具有纳赫兹引力波特征的四极相关信号的置信度,其他3个团队最高为4σ(σ为观测结果的置信度,数值越大置信度越高),而CPTA为4.6σ。未来,这些区域性合作将推进国际脉冲星测时阵列合作,期待脉冲星测时阵列将很快为人类探索宇宙打开纳赫兹引力波观测新窗口。 
      
    2023-06-29
  • 青春绽放 逐梦苍穹——国家天文台举行2023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6月2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023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国家天文台多功能厅举行,大家共同见证了75位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们的高光时刻。此次活动由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主持,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院士通过视频向毕业生同学们表达了祝福与期望。?上午10点,典礼活动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始,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生、艾国祥、武向平、汪景琇 ,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公博,纪委书记欧云,总工程师薛艳杰和包曙东,与54名毕业生代表、 30多位导师及学位委员代表,近40位毕业生家属代表,及北京大学吴学兵教授。6月2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023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国家天文台多功能厅举行,大家共同见证了75位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们的高光时刻。此次活动由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主持,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院士通过视频向毕业生同学们表达了祝福与期望。 上午10点,典礼活动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始,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生、艾国祥、武向平、汪景琇,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公博,纪委书记欧云,总工程师薛艳杰和包曙东,与54名毕业生代表、30多位导师及学位委员代表,近40位毕业生家属代表,及北京大学吴学兵教授,清华大学崔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仲佳勇教授、付建宁教,北京天文馆馆长王晓峰教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员等兄弟单位的特邀嘉宾,共150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庄严时刻。另外还有100余位导师、研究生及毕业生家属通过线上方式观看了典礼活动。 常进台长的寄语中表达了对毕业生们的殷切期望,他讲到:“同学们经历了千余个奋斗的日夜,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即将踏上新的人生路,希望你们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天文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到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不辜负这个时代,将自己的价值选择,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刘继峰副台长主持毕业典礼及学位授予仪式  博士毕业生代表李佳东、硕士毕业生代表刘丰源和本科毕业生代表易澜洋同学依次发表了毕业感言。他们回顾了在国科大和国台几年学习生涯的宝贵经历,分享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谊和情谊,更多的是感谢国台为大家提供的一流的科研平台、良好的科研环境、融洽的学习氛围,以及导师们对同学们的悉心培养,这些对于大家今后的发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正如刘丰源同学所说:“在国家天文台学习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三种精神气质,是虚怀若谷的科学胸怀、面对困难的毅力与勇气、责任感与家国情怀,这三种气质,是星空的情怀、宇宙的气魄,是这几年间,无数师长以身作则传授给我们的,无论我们未来在哪里、做什么,国台教给我们的这些品格,都必将伴随我们一生。”也正如李佳东同学所说:“无论未来我们身处什么样的工作、生活遇到何种难题,我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未知的好奇心都是珍贵且难得的初心。我希望我们能像我们的老师和前辈们一样,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毕业生代表发言(从左向右,依次为李佳东、刘丰源、易澜洋) 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吴学兵教授作为校友代表与大家分享了他30年前加入北京天文台攻读博士学位时的所见、所感,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团队、悉心指导学生的老师们,国台蓬勃发展的氛围,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天文人才,他们开拓科研方向、促进科研项目和科研设施发展,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身为其中一员,吴老师深为感慨,特别是,亲历中国天文三十年的发展,面对今天的大好时代,他表达了对同学们的祝福与期望,希望同学们不忘当初选择天文专业的初心,牢记肩上历史使命,不断努力进取,为中国天文事业作出比前辈们更大的贡献。 王东光老师作为导师代表发表了精彩的感言。表达了导师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子们的祝福与期望,相信在国台及天文学领域的学习,为同学们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你们的坐标系已是宇宙空间,你们站的更高,看得更远,愿你们永远保有好奇心,永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愿你们的心中永远存有星辰大海!” 左:校友代表吴学兵教授发言;右:导师代表王东光高级工程师发言 陈建生院士和艾国祥院士为我台获得2023年度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的冯叶、刘思琦、李佳东、汪宪钰四位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 陈建生院士、艾国祥院士为优秀毕业生颁奖 国家天文台学位委员会主席武向平院士宣读了学位授予决定,他向获得学位的75位同学表示热烈祝贺,向悉心指导和辛勤付出的导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学位委员会主席武向平院士宣读学位授予决定 扶正流苏仪式 陈向蕾同学的母亲代表毕业生家长发表感言,向国家天文台及导师们对孩子们的悉心培养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也对孩子们多年刻苦求学、顺利完成学业及取得优异成绩感到骄傲和欣慰。她表示,希望同学们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勇敢,为祖国、为人类做出伟大的贡献,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自己实现价值。 最后,段言、何启嘉、刘思琦、王涛等四位毕业生同学,倾情朗诵诗歌《锦时筑梦 且待芳华》,他们以高亢的诗句、精美的图片,表达了毕业生同学们对国家天文台的深深眷恋以及身为国台人的荣光与骄傲。大家一起再次感受了中国天文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体会到了同学们为了祖国天文事业繁荣昌盛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决心。 陈向蕾同学的母亲代表毕业生家长发表感言 毕业生段言、何启嘉、刘思琦、王涛朗诵诗歌《锦时筑梦 且待芳华》 
    2023-06-28
查看更多(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