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国家天文台召开第三届五次职工代表大会
    3月19日上午,国家天文台召开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职工代表、列席代表、特邀代表及授表彰的代表一百余人参加会议。台工会主席陆烨和职代会副主席彭勃分别主持会议和讨论。职代会主席魏建彦向与会代表做了题为“情系天文人,助力台发展”的2018年度工会工作报告,从抓落实、创特色、树品牌、强示范这四个方面全面总结了我台工会、各分工会及协会开展工作的情况,并介绍了2019年职代会(工会)的工作重点。  3月19日上午,国家天文台召开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职工代表、列席代表、特邀代表及授表彰代表一百余人参加会议。台工会主席陆烨和职代会副主席彭勃分别主持会议和讨论。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    党委副书记石硕代表台党委致辞,肯定了台职代会(工会)一年来的工作,希望各位代表群策群力、畅所欲言,履职尽责,积极推进我台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希望台工会能够继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好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党委书记、法定代表人赵刚代表台党政领导班子作了题为《凝心聚力,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奋力开创国家天文台发展新局面》的2018年度工作报告,重温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天文台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对标本届台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和台“一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回顾了2018年主要工作进展和亮点成效,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思路,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   石硕宣读了荣获2017-2018年度工会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台领导、职代会及工会领导分别为获奖集体及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职代会主席魏建彦向与会代表做了题为“情系天文人,助力台发展”的2018年度工会工作报告,从抓落实、创特色、树品牌、强示范这四个方面全面总结了我台工会、各分工会及协会开展工作的情况,并介绍了2019年职代会(工会)的工作重点。   经审委主任姚永强汇报了2018年工会经费收支和审查情况,经审查,我台工会坚持贯彻“量入为出,统筹兼顾,勤俭节约,发扬民主”的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法规,认真执行财经纪律,账目清楚,开支手续完备,经费使用合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提案委员会主任陈学雷汇报了2018年提案处理情况及2019年提案征集情况,并表示将会把这些提案和建议转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争取件件有答复。   与会代表就全台工作报告、职代会(工会)工作报告,以及《国家天文台人才周转公寓管理办法》等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代表们认真听取意见,踊跃建言献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年一次的职代会,是全台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大会,是我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一三五”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体现,表达了我台广大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内涵,为我台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台领导为获奖集体及个人颁奖
    2019-03-21
  • 中国等七国正式签署平方公里阵SKA天文台公约
    3月12日,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射电望远镜( Square Kilometre Array , SKA )计划迎来重要里程碑。来自15个国家的部长、大使、及高级代表齐聚意大利首都罗马,共同见证了国际SKA组织天文台公约签字仪式。澳大利亚、中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南非、英国共七国政府签署了SKA天文台公约,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张建国代表我国签署了公约。SKA第一阶段的望远镜示意图,包括由近200面碟型天线组成的中频阵,及由13万个低频天线组成的低频阵(来源:国际SKA组织).  3月12日,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射电望远镜(Square Kilometre Array, SKA)计划迎来重要里程碑。来自15个国家的部长、大使、及高级代表齐聚意大利首都罗马,共同见证了国际SKA组织天文台公约签字仪式。澳大利亚、中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南非、英国共七国政府签署了SKA天文台公约,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张建国代表我国签署了公约。 
      公约的签署,标志着国际SKA组织正式开启向政府间国际组织(IGO)过渡的进程,SKA组织将成为继欧洲南方天文台之后,世界上第二个以天文学研究为目标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首批签约国将成为SKA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创始成员国。 
      SKA是我国目前参加的继国际热核聚变实验(ITER)(即俗称的“人造太阳”计划)之后第二大国际大科学工程,也是我国参加的首个从项目酝酿和发起、国际组织创建和规则制定,一直到项目管理和建设,均全程参与并扮演重要角色的国际大科学工程。 
      SKA将分别建在南非和澳大利亚,英国是SKA的永久总部国。目前国际SKA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印度、意大利、荷兰、新西兰、南非、西班牙、瑞典、及英国共12国,再加上刚刚签署公约的葡萄牙。 
      SKA将成为人类在地球上建造的迄今规模最大的一套科学设施。它是由2500面15米口径的碟型天线、及超过一百万个低频天线等单元组成的阵列式射电望远镜,分布在3000公里的范围内。SKA是集大视场、高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高巡天速度、宽频段范围等诸多卓越性能于一身的革命性设备,其频率范围从50MHz到20GHz以上,空间分辨率可高出哈勃空间望远镜两个数量级,达毫角秒级。SKA同时也将是一套世界最先进的IT系统,它睁开巨眼看宇宙时,“一网打尽”的宇宙信息量如此之大,以致其每秒产生的数据量,比当今全球英特网的数据流量总和还要高。 
      SKA将分阶段建设。第一阶段建设约10%的SKA,预计2020年底开工建设,2027年左右完工。剩余的望远镜单元将在第二阶段建设,全部建成在2030年以后。SKA第一阶段建成后,将具备约10%的SKA能力,但即便以这不足一成的功力,SKA就足够称霸世界了。SKA第一阶段的建设和运行费总计估价约16亿欧元。 
      SKA将与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下一代巨型光学望远镜、欧洲核子中心的强子对撞机LHC、引力波天文台LIGO、及热核聚变实验ITER等一起成为人类21世纪进行物理学重大发现的神器。 
      SKA的科学目标涵盖广泛,包括:(1)揭示宇宙137亿年历史中的头1亿年,宇宙是如何被第一批星星点亮的,即宇宙如何从黑暗走向黎明的第一缕光问题(2)利用脉冲星检验强场下的引力,及检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3)利用脉冲星计时阵直接探测超大质量双黑洞产生的引力波(4)宇宙磁场探测(5)宇宙大尺度结构及暗能量、暗物质(6)星系形成与演化(7)宇宙中生命的起源(8)地外文明(9)宇宙快速射电暴之谜(10)完全未知的东西,即所谓“unknown unknowns”,等等。 
      为迎接SKA时代的到来,中国天文界正在做充分的科学准备。在中国SKA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武向平院士牵头下,我国天文界已形成11个科学工作组,并已完成《中国SKA科学白皮书》中、英文版。面向未来的中国SKA人才培养探路计划,如与SKA台址国澳大利亚和总部国英国合作的“中-澳、中-英SKA联合博士生计划”已执行多年。

      国际SKA组织在意大利罗马举行SKA天文台公约签字仪式。从左至右:英国驻意大使Jill Morris,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张建国,葡萄牙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部部长Manuel Heitor,意大利教育、大学与研究部部长Marco Bussetti,南非科技部部长Mmamoloko Kubayi-Ngubane,荷兰教育、文化与科学部科研司副司长Oscar Delnooz,及澳大利亚驻意大使Greg French(图片来源:国际SKA组织)

    SKA第一阶段的望远镜示意图,包括由近200面碟型天线组成的中频阵,及由13万个低频天线组成的低频阵(来源:国际SKA组织) 
     
     
    2019-03-14
  • 习近平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他强调,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要为实现探月工程总目标乘胜前进,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2019-02-21
  • 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首次展示银河系恒星盘惊人的翘曲结构
    北京时间2019年2月5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 ( Nature Astronomy )在线发布我国天文学家的一项重大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陈孝钿博士、邓李才研究员、刘超研究员等人联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理查德·迪何锐思教授及北京大学王舒博士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首次向人们展示出银河系恒星外盘惊人的翘曲结构。“银河系恒星盘翘曲的发现首先更新了人们对银河系形状的认识,同时也对外盘起源提供了决定性的观测证据,为我们最终理解像银河系这样的巨大盘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提供关键线索。”本文的合作者国家天文台恒星与恒星系统团队首席科学家邓李才研究员兴奋地总结道。  北京时间2019年2月5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布我国天文学家的一项重大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陈孝钿博士、邓李才研究员、刘超研究员等人联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理查德·迪何锐思教授及北京大学王舒博士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首次向人们展示出银河系恒星外盘惊人的翘曲结构。
      星系盘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很平的圆盘子,而是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在外盘处,巨大的星系盘会逐渐向上或向下卷起,整体形成一个接近炸薯片一样的弯曲状态,天文学家称这种形状为“翘曲”。大量观测表明,大约三分之一的河外盘星系都或多或少的展现出翘曲形状,银河系是否也是如此呢?很早就有射电观测发现银河系的气体盘呈现出和很多河外星系一样的翘曲结构,但是关于恒星盘的形状一直缺少直接的证据。
      “测量银河系外盘的距离是十分困难的,而准确的距离才能让我们确信外盘的形状。”本文第一作者来自国家天文台的陈孝钿博士谈到。“造父变星是一类中等质量的年轻脉动变星,比太阳重3-20倍,亮约几万倍。由于它们的脉动周期和光度严格相关,因此可以精确测定距离,精度可达到3-5%。”陈孝钿等人去年发布的第一个红外全天变星星表包含了上千颗银河系造父变星,这批像珍珠般宝贵的恒星正是指示银河系年轻恒星盘的形状的绝佳示踪体。
      “尘埃消光是测量银河系银盘恒星距离的最大障碍,红外多窗口研究可以大大缓解这一困难。”本文的合作者,来自北京大学的王舒博士解释道。
      1339颗造父变星犹如明灯一样点亮了被烟雾笼罩的银河。从三维空间分布图中,他们发现距离银河系中心越远,这些造父变星就越偏离银盘面,整体呈“S”型;如果面向银心并让北银极朝上,那么左手边的银盘会朝上(北)卷起,右手边的则相反。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从银心向外翘曲呈现复杂的进动现象。
      “出乎我们意料,造父变星的恒星盘结构和银河系气体盘的结构非常一致。而更重要的是,这个翘曲的“S”形状还存在逐渐扭转的螺旋样式。” 本文的合作者来自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理查德·迪何锐思教授指出。
      尽管翘曲现象在河外星系中经常出现,但是理论家们对它是如何形成的莫衷一是。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外盘受到某种转矩作用而形成。“转矩假说可以解释复杂的翘曲进动现象,我们的观测结果倾向外盘的形成是由巨大的内盘转矩主导的。”本文的合作者国家天文台刘超研究员谈到。
      “银河系恒星盘翘曲的发现首先更新了人们对银河系形状的认识,同时也对外盘起源提供了决定性的观测证据,为我们最终理解像银河系这样的巨大盘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提供关键线索。”本文的合作者国家天文台恒星与恒星系统团队首席科学家邓李才研究员兴奋地总结道。

      银河系银盘示意图 

      上图:造父变星揭示的银河系银盘三维图,太阳并不在翘曲交点线上。下图:翘曲交点线角随银心距存在进动。 
    2019-02-05
  • 国家天文台与光明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光明网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光明日报社举行,双方将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天文科研成果、打造天文科普产品等方面合作,共建网上权威天文科普平台。赵刚表示,天文科学传播工作需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突破创新,国家天文台与光明网达成战略合作,将进一步密切双方全方位、战略性、长期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石硕介绍了国家天文台在科普领域的实践和探索,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头条星闻、观天者说、科普漫画等多形式的科普栏目,构建了一套科研人员担任轮值主编的创作、运营机制。光明网为轮值主编代表颁发“特约科学顾问”聘书。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光明网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光明日报社举行,双方将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天文科研成果、打造天文科普产品等方面合作,共建网上权威天文科普平台。
      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法定代表人赵刚,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出席活动并致辞。国家天文台党委副书记石硕,光明网总裁兼总编辑杨谷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陆先高表示,光明日报长期以来积极报道天文学家事迹,普及天文科普知识,和天文领域知识分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网络时代,光明网延续了这份友谊,并在新媒体领域不断创新形式、渠道、技术,在广大网友特别是年轻网友中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力、影响力。
      赵刚表示,天文科学传播工作需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突破创新,国家天文台与光明网达成战略合作,将进一步密切双方全方位、战略性、长期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发展。
      石硕介绍了国家天文台在科普领域的实践和探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头条星闻、观天者说、科普漫画等多形式的科普栏目,构建了一套科研人员担任轮值主编的创作、运营机制。
      会上,苟利军研究员和左维研究员作为获奖轮值主编代表分享了科普创作经验,赵公博研究员等12人受聘为光明网“特约科学顾问”,刘超研究员、李海宁副研究员等8位轮值主编获得“科学传播年度贡献奖”。

    国家天文台党委副书记石硕,光明网总裁兼总编辑杨谷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光明网为轮值主编代表颁发“特约科学顾问”聘书
     
     
    2019-01-24
  • 国家天文台召开2018年度工作总结暨台领导班子、台党委及领导人员年度考核测评会
    1月19日,国家天文台组织召开了2018年度工作总结暨台领导班子、台党委及领导人员年度考核测评会。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院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国家天文台2018年主要工作进展,对台领导班子、台党委及领导人员进行了考核测评,部署了2019年的重点工作,表彰2018年度优秀科研团队。在主会场参加会议的130余名参评人员分别填写并提交了《研究所领导班子年度考核测评表》 《研究所领导人员年度考核测评表》 《党委工作考评民主测评表》 《党委班子履职情况民主测评表》 。
      1月19日,国家天文台组织召开了2018年度工作总结暨台领导班子、台党委及领导人员年度考核测评会。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院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国家天文台2018年主要工作进展,对台领导班子、台党委及领导人员进行了考核测评,部署了2019年的重点工作,表彰2018年度优秀科研团队。 
      北京分院干部人事处副处长柳岸,台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职代会常设主席团成员、各研究部主任及创新单元负责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层以上领导人员、部分职工代表230余人分别在主会场和视频分会场参加了会议。台领导班子、台党委及领导人员考核测评阶段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石硕主持,工作总结和表彰阶段由副台长郝晋新主持。 
      会上,党委书记、副台长、法定代表人赵刚代表台领导班子作了题为《凝心聚力,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奋力开创国家天文台发展新局面》的2018年度工作报告,重温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天文台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对标本届台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和台“一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回顾了2018年主要工作进展和亮点成效,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思路,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 
      北京分院干部人事处柳岸副处长代表北京分院分党组介绍了2018年度领导班子、党委及领导人员考核测评有关要求,在主会场参加会议的130余名参评人员分别填写并提交了《研究所领导班子年度考核测评表》《研究所领导人员年度考核测评表》《党委工作考评民主测评表》《党委班子履职情况民主测评表》。 
      会上,光学天文研究部、射电天文研究部、星系宇宙学研究部、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部、空间科学研究部、太阳物理研究部、应用天文研究部负责人分别作了2018年度部门工作报告。 
      郝晋新副台长宣读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关于表彰2018年优秀科研团队的决定》,李春来副台长、薛随建副台长、刘继峰副台长分别为空间天文技术实验室、郭守敬望远镜运行和发展中心、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3个优秀科研团队宣读了颁奖词,赵刚书记、汪景锈院士、严俊主任为获奖团队颁奖。 
      2018年,全台各部门、广大科研人员、党员干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院党组重大决策部署,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围绕台“一三五”规划发展目标,以巡视整改为重要契机,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争取重大科技任务,着力抓好重大成果产出,着力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了新的气象和良好发展态势。 
      2019年,国家天文台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院党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一三五”规划发展目标,认真组织战略规划研究,着力抓好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成果产出,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着力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圆满实现领导班子任期目标,为实现台“一三五”规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国70周年和建院70周年。 
      党委书记、副台长、法定代表人赵刚做2018年度工作报告
      赵刚书记、汪景锈院士、严俊主任为优秀科研团队颁奖
      会议现场
      
    2019-01-21
  • 地面应用系统制作完成嫦娥四号地形地貌环拍全景图
    1月11日8时,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巡视器和“鹊桥”中继星状态稳定,各项工作按计划实施。着陆器上配置的地形地貌相机完成了环拍,国家天文台承担的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根据“鹊桥”中继星传回的数据,制作了清晰的环拍影像图。  1月11日8时,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巡视器和“鹊桥”中继星状态稳定,各项工作按计划实施。着陆器上配置的地形地貌相机完成了环拍,国家天文台承担的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根据“鹊桥”中继星传回的数据,处理制作了清晰的环拍影像图。科研人员根据降落相机拍摄的影像图,完成了着陆点周围月面地形地貌的初步分析。
      1月10日零点,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出月午设置,恢复工作。

    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环拍全景图(方位投影)

    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环拍全景图(圆柱投影)
    内容来源:国家航天局网站
     
    2019-01-11
  • “南仁东星”“嫦娥四号”等入选习近平主席2019年新年贺词
    2018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在“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时,首先提到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表示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并称赞“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此外,在贺词中提到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北斗导航向  2018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在“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时,首先提到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表示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并称赞“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此外,在贺词中还提到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等成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仁东是“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发起者和奠基人。2017年9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72岁。作为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他20多年矢志追求、呕心沥血,为FAST工程顺利完成及我国天文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11月,中宣部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8年9月29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正式以南仁东的名字命名,以表彰和纪念他的卓越贡献。经过两年调试,FAST数项关键指标超过预期。截至2018年9月,共探测到59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44颗得到认证,此外还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并获得国际认证。
      嫦娥四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承担,负责组织论证与提出科学目标、制定有效载荷科学探测计划、监视有效载荷运行状态、接收处理并解译科学探测数据以及科学探测数据的管理、授权发布和应用研究。此外还参与了测控系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测轨任务。嫦娥四号任务是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勘察,有望在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和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浅层结构探测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学成果。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19-01-02
  • 【新闻联播】改革先锋风采:南仁东——矢志不渝 铸大国重器
    在贵州,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调试工作进展顺利,目前灵敏度、指向精度等主要验收指标均已实现,正在积极推进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上世纪80年代,身为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的南仁东,看到其他国家远超我国的天文设备,萌生了研究中国人自己的望远镜的想法。 为FAST选址,南仁东用了14年。他观察了上千张卫星地图,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大窝凼。建设中,他带着团队进行上百次实验,成功研发了超过国家标准2.5倍以上的耐疲劳钢索,世界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在FAST工程上得以成功应用。 2017年9月,南仁东因病去世。在FAST的新起点上,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延续着他的足迹,继续探索宇宙与未来。
    2018-12-24
  • 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
    ”伴随着巨大的火箭轰鸣,肩负着亿万中华儿女的探月飞天梦想, 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嫦娥四号任务的工程目标,一是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实现国际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测控及中继通信。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致国家天文台贺信。  “……3、2、1,点火!”伴随着巨大的火箭轰鸣,肩负着亿万中华儿女的探月飞天梦想,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嫦娥四号任务的工程目标,一是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实现国际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测控及中继通信;二是研制发射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嫦娥四号的科学任务主要是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
      为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开放共享,嫦娥四号任务中,与荷兰、德国、瑞典、沙特开展了4项科学载荷方面的国际合作,搭载了3项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高校研制的科学技术试验项目。
      嫦娥四号任务于201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包括中继星和探测器两次任务。“鹊桥”中继星于2018年5月2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遥二十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进入环地月拉格朗日L2点使命轨道,目前状态正常。
      探月工程重大专项由国防科工局牵头组织实施。嫦娥四号任务由工程总体及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其中,工程总体由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承担;中继星、探测器、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发射和测控任务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承担,有效载荷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单位研制。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94次发射。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致国家天文台贺信
    2018-12-0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