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FAST首次观测到快速射电暴偏振位置角跳变揭示了其辐射机制

发布时间:2024-11-07

 近期,国家天文台FAST快速射电暴优先重大科学项目团队首次在快速射电暴(FRB )中发现偏振位置角跳变现象,该成果于2024910日发表于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这一现象之前仅在脉冲星中观察到,这为理解FRB的辐射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FRB是来自宇宙的短暂而强烈的射电爆发,持续时间仅几毫秒。FRBs2007年首次被确认,自那时以来,它们一直是天文学中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FRB的起源研究是其中的重点问题,涉及到FRB的产生机制、起源位置、物理环境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分布。尽管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将它们与磁星(一种具有极强磁场的中子星)联系起来。这项在FRB中新发现的偏振角跳变现象,之前只在脉冲星中有观测到。该发现为FRB的磁层内起源提供了新的支持。由于观测到的跳变发生的时间尺度非常短(约1毫秒),如图中所示,这暗示了辐射区域必须非常小,小于大多数脉冲星的光速圆柱,这为FRB辐射区域的物理条件提供了新的限制。

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FRB20201124A进行了观测。通过对数千次爆发的数据分析,团队发现了三例约90度偏振角跳跃的爆发。跳变爆发非常罕见,这表明需要非常特殊的条件,可能是特殊的几何引起。这些跳变现象与脉冲星中的观测极为相似,表明FRB的辐射可能源自一个高度磁化的等离子体环境。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捕捉到偏振角的跳跃现象,需要极高的观测灵敏度和大样本的数据。首次在FRB中观测到偏振角跳变,是重复FRB磁星起源的强力支持证据。

这项研究表明快速射电暴的偏振位置角的跳变可能来自磁层内不同模式的叠加,不仅加深了我们对FRB起源的理解,也为未来的FRB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国家天文台牛佳瑞,中国科学院大学王维扬及国家天文台姜金辰,通讯作者为国家天文台朱炜玮研究员、李柯伽研究员、韩金林研究员及美国内华达大学张冰教授。合作成员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等。该工作得到了科学技术部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团队,科学院建制化项目等的资助。

论文地址: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041-8213/ad7023/pdf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