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29日,在中科院人事局和国家天文台人事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联合主办的系列培训班“兴隆观测基地光学天文实测天体物理培训班(第十三期)——时域天文学观测和数据处理进阶培训(从入门到精通)”举办。来自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威海)、贵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国内外十五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四十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培训组织过程较为坎坷,许多已获录取学员因单位政策或所在地区疫情影响而临时放弃培训机会。主办方对学员反复宣讲防疫要求,并在培训期间为学员准备了口罩、免洗消毒液等防疫用品。每天对培训场所实施清扫和消毒措施,尽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9月23日,培训班在位于北京的国家天文台总部启动。兴隆观测基地主任吴宏研究员致欢迎辞,为学员介绍了兴隆观测基地的情况。国家天文台崔辰州研究员、徐栋研究员,北京大学东苏勃研究员,清华大学蔡峥研究员、王晓锋教授等作了精彩报告,内容聚焦于国际天文研究前沿领域、大型光学天文观测设备及先进技术等,拓展了学员的视野。首日的报告同步进行网络直播,累计收看人数近千人次。报告后,培训班指导老师们现场指导学员们安装Linux操作系统及数据处理软件IRAF,为之后的培训课程做准备。
9月24~29日,培训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开展。学员们参观了兴隆基地展厅、2.16米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测光小望远镜等。结合望远镜介绍方面的报告,学员们对光学望远镜的结构和使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广西大学王竞教授为学员们做了测光和光谱观测和数据处理的介绍,国家天文台郑捷助理研究员、山东大学高东洋老师等分别做了测光数据处理和光谱数据处理操作流程的介绍,及使用Python语言处理数据的步骤。兴隆观测基地还为培训班专门预留了2.16米望远镜的观测时间,虽然受天气影响未能实际进行天体目标观测,但是学员们体验了望远镜的基本操作以及本底、平场、灯谱等辅助图像的观测步骤。
为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培训班将学员分成5个小组,每组由一名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带领和帮助大家深入学习测光和光谱数据处理,并及时帮助学员解答疑惑。在培训期间,学员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认真练习,积极与指导老师及其他学员进行数据处理和科研等方面的交流。在学员和指导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每位学员都独立完成了数据的处理,得到了光变曲线和定标后的光谱,完成了此次培训的目标。另外,为充分促进学员之间的科研交流,本次培训安排了科学讨论环节,学员们积极主动介绍自己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讨论热烈。
本次培训考核除安排闭卷考试外,每位学员均以报告的形式汇报了自己在培训班期间的收获及处理获得的光变曲线。组委会为通过考核的优秀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很多学员表示希望以后继续参加此系列培训班。
培训现场天文科研人员在为学员作报告
学员们进行观测实习
学员分享自己所开展的科研
指导老师们为通过考核的优秀学员颁发结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