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喜讯:国家天文台项目获得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发布时间:2009-07-01

  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09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由国家天文台赵刚、陈玉琴、 张华伟、施建荣、梁艳春完成的“通过恒星丰度探索银河系化学演化的研究”项目获得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奖项,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为此发来贺信,对国家天文台及广大科技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殷切的期望。 

  国家天文台天体元素丰度与星系化学演化团组首席研究员赵刚与他的四名学生和小组其他成员,历经十多年完成了“通过恒星丰度探索银河系化学演化的研究”系统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果。这项主要基于我国2.16米望远镜和世界先进观测设备获得的高分辨率光谱数据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共发表SCI论文103篇,被SCI论文他引947篇次。其中63篇论文发表在 “A&A”、“AJ”、“ApJ”和“MNRAS”等四大国际著名天文学期刊上(影响因子分别达到4.223、5.377、6.308和5.352)。 据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副主任胡晓军介绍,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代表性论文多发表在国际相关学科的重要刊物上,SCI他引次数平均达到800次,其中10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次数平均达到260次。该统计表明,我台项目在2008年度34项自然科学获奖项目中位居前列。

  本项目以高质量光谱观测为基础,采用创新的方法,分析各类恒星的化学丰度及演化趋势,结合观测结果与理论模型,探讨银河系的化学演化。作为典型旋涡星系的代表,银河系演化研究是星系演化问题的基础和重点,是现代天体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项目的核心创新技术,即非局部热动平衡效应的计算是国际天文界公认的极其困难的研究领域。该技术被成功应用于解决重元素起源的r/s-过程论争。

  据悉,原始创新突出成为2008年度获奖项目的一大亮点,我台获奖项目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该项目的核心发现点是:通过银河系恒星的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光谱观测,系统地给出大样本高精度的银河系三个不同星族(晕、厚盘和薄盘)矮星的化学元素丰度,深入描绘银河系不同星族的整体演化图像;发现年老而又富金属、运动学参数异常和低[α/Fe]等三类性质异常的恒星,这些新发现对传统的星系化学演化理论框架提出了挑战。由于天体物理学的重要发现几乎都是来源于高精度的观测数据,我们的分析精度(0.04 dex)超过了国际同类研究(0.10 dex),因而成为构建超新星和银河系化学演化理论模型的重要依据。项目的另一个重要的创新成果是,通过非局部热动平衡(NLTE)效应计算,显著地提高了元素丰度的准确度。在构造合理完备的镁原子模型基础上通过拟合从光学到红外波段的中性镁谱线轮廓修正了Drawin(1969)的近似公式,首次给出中性氢原子碰撞对谱线影响的新公式,指出具体定量结果与所分析恒星光谱型及化学组成有关。这一公式具有普适性,为其他研究者在NLTE效应分析中所采用。我们通过NLTE计算的重元素Ba丰度为r/s-过程论争的解决提供了可靠的观测证据。恒星光谱分析领域权威学者、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Asplund教授在国际天文界最具权威的“天文与天体物理年评”的综述中大段论述和引用了我们的七篇研究论文。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恒星物理和星系化学演化领域的发展。曾先后被国际天文界最具权威的“天文与天体物理年评”(每年仅发表一期约十几篇综述,影响因子18.567)的十篇综述22篇次引用。其中大样本的系统性研究结果已成为本领域的经典工作而被写入教科书和专著。由15位著名学者联合撰写的“恒星核合成的四十年进展”综述文章(Rev. Mod. Phys.,影响因子30.254)也引用了我们的两篇论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