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切缅怀王绶琯院士 >> 追忆悼念
深切缅怀王绶琯院士
追忆悼念

陈彦旭深切缅怀王绶琯先生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1-29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今天早上得知,王绶琯先生在昨晚去世了。 

  王绶琯先生创办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而俱乐部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很惭愧,虽然身为一个俱乐部的老学员,但我竟一直没有深入了解过老先生的事迹,以致今天看到消息时,并没有太大的伤感甚至震动。但是因为高中三年来参加俱乐部,并在活动中收获了难忘的经历和难得的机会,认识了可敬的科学人并有幸得到他们的引领,我对俱乐部的感情还是很深的。于是,似乎是出于愧疚般的,我开始翻阅资料,了解王绶琯先生,而在这之后,心里有了敬畏、感激和前行的力量。 

  老先生76岁创办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最初的动机时自己早年经历留下的遗憾。在家人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修读航海专业14年,内心却从始至终热爱着天文学。27岁的他一毕业就潇洒地直接转行天文,并且造诣颇深,成为中国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尽管如此,他平生最大的遗憾还是改行太晚了。他不希望现在的青少年重蹈覆辙,他要“为那些学有余力、爱好科技的学生提供体验科研、求师交友这个机遇,引导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科学社会,走到国家一些重点实验室,在这个群体里面得到熏陶,感受、发现自己,也让科学家去发现他们。” 

  他对曾经遇到的帮自己指明方向、改变命运的人们深深感激,也一直遗憾于没能更早地接触科研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我可能正因为老觉得(自己)这方面有些缺陷,所以就觉得(得到良师的及时引导)特别可贵”。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科协“大手拉小手”的号召一出,王绶琯先生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大手’当然就是科技工作者了,科学社会吧,‘小手’就是中学生吧。它并不是去代替教育工作者,但各行各业都有基础教育照顾不到的地方,需要有‘大手’在实战的情况之下出力。 

  事实上,他的俱乐部的确这么做了。 

  多幸运啊,高一时俱乐部竟给了我到西沙群岛进行科学考察的机会,带队的导师,是真正的科研精英。其实一个高一的小朋友能会什么呢?其实对于导师们正进行着科研来说,那次科考不论从方法、内容还是严谨程度都可以说是小儿科吧?但是导师们却始终耐心,我感到真的像被大手牵着一样,领到了科研的入口。仍是幸运,我在这趟科考中提出的课题竟得到了导师的认可,于是大手继续拉着我前行,我见到了更多那个领域的专家、进了实验室,虽然一路踉踉跄跄但最终还是完成了一篇论文并有机会见到更大的平台……对我来说,若没有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这一切都无从谈起。 

  也是因为这个课题,我又足够幸运地参加了“钱易奖”的评选。钱易先生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科学人,她说自己“一生做好两件事:环保和教育”。一件是专业事业,一项是精神传承——王绶琯先生也是如此。多么令人敬佩啊! 

  虽然那个小课题已经结束了,但它的影响对我来说却是长久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让我这么早就能深深体会着科研的严谨,甚至感受到其中的挫败都具有魅力。同时,也让我更明确地看清了自己的热爱。这一定是王绶琯老先生愿意看到的吧!这份期望,定不辜负。     

  2021.1.29 

  陈彦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21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4号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50056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邮政编码:100101
电话:010-64888732  Email:goffice@nao.cas.cn